农家院里来了“太空机”
在德惠市朝阳乡团林子村的一处农家院里,德惠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正忙碌地调试一台银白色设备,外表看上去好像科幻电影里的“太空机”,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围观。
这里是张凤义家庭农场的育秧基地,一场关于“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现场教学正在展开。推广站技术员李芳财手持稻种,向农户详细讲解:“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通过高频电场激活种子活力,不仅能均匀调控种子水分、提升出苗整齐度和抗逆性,还能消杀95%以上的表皮病菌,有效预防稻瘟病,为稳产增产打下基础。”他的讲解深入浅出,配合设备运转的直观演示,让农户频频点头。
作为首批试用新技术的“尝鲜者”,张凤义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凤义难掩兴奋:“往年育苗总担心病害,现在有了科技‘加持’,心里踏实多了。”他算了一笔账:采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后,每亩种子成本虽然增加了20元,但预计出苗率能提升15%,病害防控成本下降40%,综合效益来看,预计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科技真是第一生产力,推广站年年送技术,咱们农民种地越来越有底气。”张凤义的感慨,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共同心声。
这场“科技春雨”的落地,正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生动实践。据德惠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信息科科长蒋立秋介绍,今年春耕期间,全站组建50余人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分水田、旱田两组深入各乡镇,重点推广智能农机、绿色植保等10项关键技术。“我们精准把握播种前5至12天的黄金窗口期,通过‘理论培训+田间实操’双轨模式,让农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朝阳乡,这样的科技服务已覆盖全乡85%的水稻种植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设备使用率较去年同期增长60%。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跃升,更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德惠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与智能催芽、无人机飞防等环节串联,形成标准化育秧技术体系。与此同时,推广站联合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跟踪服务群”,农技专家24小时在线答疑,农户遇到问题可随时“云端问诊”。“过去凭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说话。”一位参与培训的农户感叹,智慧农业平台能实时监测苗情,配合科学管理方案,种地像绣花一样精细。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这场春耕时节的科技攻坚战,正在展现出德惠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能。德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部署,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让更多“藏在深闺”的农业技术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答题。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设备的嗡嗡声与农机的轰鸣声交织成曲,智慧农业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随着更多创新技术走农户家,一幅科技赋能、产业兴旺的现代农业图景渐次展开。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