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土地长出“金品牌” “银字号”农产品华丽转身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9:38:00    

① 潘昶村种植的西蓝花个大饱满。 资料图片

② 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正在采收菜心。 资料图片

在和顺新村果蔬仓储分拣中心,村民忙着将西红柿分拣、装筐(3月25日摄)。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摄

当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斩获国际大奖,当灵武长枣走进一线城市,当数字溯源技术让每粒枸杞都可追溯——银川特色农产品正在完成从土特产到“金品牌”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银川市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智慧农业赋能和文化价值挖掘,推动“银字号”农产品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克售”的价值跃升。如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灵武长枣、宁夏滩羊等特色农产品不仅走俏全国,更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让塞上湖城的千年风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端化引领 夯实品牌创优基础

4月份的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温室大棚里,一串串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种植户王德兴正忙着采摘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在每周能采摘500多公斤,收入近2000元。”他告诉记者,“我们的西红柿品质好,通过村口的果蔬仓储分拣中心,第二天就能出现在上海、广州的超市货架上。”

和顺新村果蔬仓储分拣中心建成于2021年,如今已成为宁夏最大的乡村番茄集散地。每天清晨五六点钟,来自全国各地的冷链运输车就在这里排起了长队,人们忙着将一筐筐西红柿分拣、装箱,发往全国各地。这个中心每年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番茄2万亩,创造的产值达到七八亿元。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和顺新村党支部书记陈永东介绍,通过创新“党支部+村集体+田头市场+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村里建起了标准化番茄交易市场,并配套建设了农残检测点,吸引了20余家外地客商进驻。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有效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

品质提升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和顺新村注册的“百柿和顺”牌西红柿,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克售”的转变。陈永东说:“我们每年都会指导农户更新品种、提升技术,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如今,“百柿和顺”牌西红柿已成为高端商超的“抢手货”,仅靠着2栋大棚,种植户王德兴的年收入就达到了七八万元。

据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和顺新村西红柿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银川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宁粳43号水稻、宁春62号春小麦创下宁夏高产纪录;“无人农场”实现每亩节肥22%、节药25%、节种40%;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斑节对虾养殖模式全国领先。

“从拼产量到比品质、赛品牌,银川农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该负责人说,随着“银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本土农产品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产业化发展 厚培品牌创优沃土

春日的黄河岸边,兴庆区通贵乡王家洼子渔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生态养殖园内精心栽种水草,为即将入住的黄河大闸蟹打造舒适的“水下公寓”。这里刚刚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阳澄湖1号”中华绒螯蟹示范养殖基地,标志着银川河蟹养殖正式迈入“国标时代”。

“我们要让黄河水养出比肩阳澄湖的优质大闸蟹。”宁夏鑫泽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婷介绍,这个总投资5228万元的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建成高标准养殖池塘、现代化分拣车间和冬储大棚,预计年产优质河蟹32万公斤,带动周边养殖1万余亩,年产值达到1.5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河蟹养殖总面积已达1.9万亩,其中高标准池塘7500亩,年产量超1000吨,占全区总产量的90%。这些“银字号”河蟹已成功打入江浙沪市场,成为银川特色农业的新名片。

“从传统粗放养殖到标准化生产,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张婷指着手机上的实时监测系统告诉记者,通过智能水质调控、科学投喂等技术,这里的河蟹成活率提升至85%,平均规格达到4两以上。在分拣车间,每只河蟹都要经过8道关卡的严格筛选,确保品质达标。

近年来,银川市依托黄河资源优势推动河蟹产业发展,对标先进产区和高端市场标准,建立现代生产、现代经营、品牌运作和质量标准体系,河蟹产业蓬勃发展,银川市成为区外河蟹企业的投资热地,吸引了大批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农民投身河蟹产业,新增经营主体34家,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品牌走出宁夏、走向全国的基础保障。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前我市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多元化发展:成功争取冷凉蔬菜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贺兰县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灵武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兴庆区掌政镇入围2025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名单,灵武市家和家庭农场的创新联合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塞尚乳业、伊品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银字号”品牌矩阵正在加速形成。

标准化生产 筑牢品牌创优实力

在贺兰县金贵镇潘昶村的12栋标准化育苗大棚内,工人们正有序进行着标准化作业,一个个育苗盘整齐排列,宛如等待检阅的“绿色方阵”。

“这批西蓝花苗子可以说是我们的‘金疙瘩’。”潘昶村“两委”班子成员王鹏轻抚着已有一指高的嫩苗介绍说,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实时显示在电子屏上,仿佛给每株幼苗都配上了“私人医生”。去年建成的这批标准化育苗大棚,让西蓝花育苗从“靠天吃饭”升级为“数字种田”。

潘昶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西蓝花特色产业,形成了集育苗、栽植、冷链、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村上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西蓝花品种,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标准就是农产品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潘昶村的实践正是银川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缩影。数据显示,我市已修订奶牛、番茄等相关团体和企业标准73项,创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认证绿色食品176个、有机农产品12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

在标准化建设的推动下,银川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灵武长枣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银川市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发展重点市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妙选银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势头良好。

夕阳西下,潘昶村的育苗大棚自动开启补光系统,嫩绿的西蓝花苗在工厂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些幼苗承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也见证着银川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银字号”农产品将带着品质的承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梁小雨

相关文章

黄土地长出“金品牌” “银字号”农产品华丽转身记
2025-04-23 09:38:00
5年要开200家酒店,凯宾斯基为何急了?
2025-04-22 12:36:00
千年农经遇上元宇宙,菜博会玩出新花样
2025-04-21 07:01:00
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菜博会开幕 全国五大分会场同步
2025-04-20 09:48:00
民乐县纵深推进农业合同节水管理
2025-04-18 17: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