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年 | 7个日常行为 正在让你的脑子加速“报废”
我们的一些日常行为,正在悄悄地损耗你的大脑。现在带你一个个拆解这些“隐形脑毒”。

1
常吃高脂高糖食物
让大脑变“迟钝”
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一部精密运转的超级计算机,那它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被“垃圾燃料”填满。
一篇发表于神经科学顶级期刊《自然评论-神经科学》上的综述论文指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低纤维会显著降低脑内一种叫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水平,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受阻,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在思考、记忆甚至情绪调节过程都会“卡壳”。
所以别再对自己说“吃点开心就好”,你的大脑可不一定这么想。
2
久坐不动
让大脑“掉容量”
你也许知道,久坐不动会让人发胖,心血管出问题,但你可能不知道,它还会让大脑“缩水”。
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监测142名健康日本成年人的脑成像发现,缺乏运动与大脑灰质体积下降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尤其是在控制情绪、记忆和决策的关键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这些区域“掉容量”,意味着你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起伏大,甚至出现记忆力衰退。
久坐不只是“屁股受苦”,它的影响会一路传导到你的脑细胞。动起来,才是对大脑最直接的保护。
3
睡得太少
大脑也是受害者
“睡个好觉”这件事,可能是你保护大脑最被低估的方式之一。
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大脑多个区域的灰质体积减小,包括负责专注、记忆和情绪调节的岛叶、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等区域。这些改变并不仅仅出现在老年人或失眠症患者身上,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同样可见,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业成绩和工作表现。
睡眠,是大脑最便宜也最有效的“修复程序”。别再把“熬夜”当作常态,它可能正在默默蚕食你的神经系统。

4
情绪持续低落
让大脑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人们常说“情绪影响身体”,而坏情绪对大脑的打击尤为深远。
长期处在抑郁、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中,大脑并不是“心情差”这么简单,而是会真正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比如海马体萎缩、小血管发生病变。这背后,有一个被低估的“隐形杀手”——慢性低度炎症。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不良饮食模式,会激活身体的炎症通路,释放促炎因子(如CRP、IL-6、TNF-α),这些促炎因子长期累积后,不仅削弱神经保护机制,还会损伤脑组织结构和功能。
情绪低落不是脾气不好,而可能是真实的大脑正在“生病”。管好情绪,或许比你想象的更能保护认知力。
5
一个人过
孤独也会“吃脑子”
孤独不只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慢性“神经耗损”。
研究发现,长期独居或缺乏社交联系的人群,其大脑灰质体积显著低于社交活跃者。尤其是与情绪调节、幸福感密切相关的脑区,如前扣带皮层和顶叶联合区,在独居人群中更容易萎缩。
保持社交联系不只是为了“有人聊天”,而是在帮你的大脑维持活力。大脑喜欢“热闹”,也需要“互动”。

6
饮酒过量
慢性中毒式“脑萎缩”
不少人日常都喜欢喝酒,殊不知酒精可能正在悄悄地在你的大脑里“掏空地基”。
长期高强度饮酒与大脑多个区域灰质体积减小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决策、注意力和情绪调节有关的前额叶皮层、扣带回、颞上回和岛叶等区域。这些脑区一旦萎缩,不仅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还可能让情绪变得更不稳定,甚至出现行为冲动。
别以为“喝点小酒没关系”,大脑对酒精的容忍度,其实比你想象的低得多。
7
忽视大脑需要的营养素
慢性缺乏、慢性受损
别以为“吃饱了就行”,吃得对,才是对大脑真正的供养。
大脑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之一,每天要消耗人体约20%的能量,对各种营养素的依赖也极高。缺乏特定营养,不仅会让你没精神,更可能慢慢侵蚀你的大脑功能。
营养,不只是喂饱身体,更是“养脑”的基本功。别等到脑子反应慢了、记性差了,才追悔莫及。建议先咨询医生,根据专业建议进行适量、合理补充。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肖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