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竞赛·项目丨匠心护瑰宝,看“文物医生”上演跨时空“抢救大戏”
如何使一张薄如蝉翼的残缺国画文物重现往日光彩?如何让一个碎成三片的青花瓷碟“破镜重圆”?5月22日,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暨甘肃省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兰州开幕。文物保护领域的能工巧匠化身“文物医生”,在宣纸与瓷片间上演跨越时空的“抢救大戏”。

妙手“修”丹青 ,12小时水墨重生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竞赛,选手要在两天赛程里,花12小时完成一幅残破国画作品修复。
赛场内,整齐的操作台上摆放着喷壶、电吹风、刷子、毛笔、镊子等工具,还有待修复的“宝贝”——一幅有两处破洞的打印水墨画。
选手们根据破损处的形状和纸张纤维走向,选择合适的补纸细心粘贴,再用棕刷轻轻排刷,使补纸与画心紧密贴合。然后将几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反复对比,直到调出与文物原本色彩几乎一致的颜色后,开始全色工序。整个过程需经过揭画芯、背纸、托纸、染配补料、补画芯托画芯、全色、接笔、挣平等十几道工序。选手们全神贯注、动作轻柔而精准地呵护眼前的“宝贝”。

“我日常主要从事壁画保护修复方面的工作,而这次比赛需要修复的是一幅水墨画,两者题材、质地属不同体系,但还是想尝试一下。”来自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选手徐喆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比赛,收获很大,不仅可以跟同行交流学习,还能得到行业专家的指导,对自己很有意义。
“这样的比赛对年轻人来说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大家通过比赛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竞赛组裁判长沈亚洲说,尤其多省份联合举办的比赛,使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对于比赛中选手暴露出的问题,沈亚洲建议,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除了注重技术水平,也应注重美术功底。因为,无论是金属文物修复还是纸张书画修复,都要用到美术方面的基本功。
匠心“补”瓷韵 ,7小时青花绽神采
陶瓷文物修复竞赛,选手需要在7个小时内完成一件碎裂并残缺的青花瓷盘的修复。

黏接剂、填充剂、上色保护剂……陶瓷文物修复考场味道大,考场外就能闻到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吹风机的呼呼声、打磨接口处的沙沙声、喷漆时的嗡嗡声……这个考场“动静”很大。
虽然有嘈杂的声音和刺鼻的气味,但参赛选手似乎完全不受干扰,气定神闲地将目光也“黏”在文物上。
选手首先根据文物的病害描述,定制“个性化”修复方案;然后仔细地用纯净水或含有化学成分的试剂清洗破损边缘;接下来是补缺、打磨,力求让修复后的部位与原器物完美衔接;最后是精心上色、补彩,努力还原陶瓷文物原本的色彩。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李琦,是当天考场内进度最快的选手,其他选手还在补缺打磨阶段,她已经完成了最后的上色补彩环节。 “我之前参加过2023年国家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当时是14个小时都很紧张,这次比赛是7个小时,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李琦告诉记者,这次比赛很严谨,选手、裁判都很专业,对自己是一次突破和提升。
“破碎为三块,口沿位置有一处残缺,表面有附着物……”医生会给病人开病例,而破损的文物,也相当于生病了,修复它的人也会为其开出“病例”。按照竞赛要求,每件修复后的文物都得出具一份这样的“病例”,也就是“文物修复档案”,这也是比赛考核内容的一部分。本场竞赛裁判员、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惠娜告诉记者,这份档案记录的内容包括修复时间、步骤、所用材料、工具以及今后的保存建议等,也是之后接手保护的机构或工作人员一个参考。
经过7小时的细心呵护,三块碎瓷片已恢复了当年的青花神韵。选手用专业与热爱,让千年文明的火种在修复台上薪火相传,照亮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赵鑫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