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实验教学的青海新范式
本报记者 贾 泓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西宁市城西区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部署,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什么”“怎么加”和“谁来加”?就此,记者专访了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秀妍。
“城西区充分发挥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致力于激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塑造未来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陈秀妍说,“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结对15家科普基地,拓展科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注重内部软硬件的提升,为科学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率先建立‘城西共享教师库’,将科学教育共享教师作为重点,推动城西区建立‘科学副校长’运行机制。让科学副校长这一全新角色融入教育版图,成功搭建起前沿科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互通桥梁。”
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城西区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陈秀妍说:“我们积极通过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创新能力、关注理念转变、关注课程开发‘四条路径’构建科学实验教学新范式。组织区域学校每月开展一轮‘关注常态教学 打造有效探究课堂’随机听评课教研活动,对被听课教师的教案、实验课等教学常规进行检查与综合评价,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关注创新能力方面,城西区不仅成立1个区级科学“探究实验”工作坊,还围绕“让好奇心成为动力 让探究成为习惯”主题,每月开展1场区属学校专兼职科学教师开展区级科学课例研讨活动、区级科学教师参与式实验教学培训等系列培训活动,内容涵盖创客教育、编程设计、机器人创意等内容。陈秀妍说:“通过这些形式,力求以科学教育‘一子落’带动区域教育发展‘满盘活’。在省级课题《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研发及应用的实践研究》的有力支撑下,全区教师积极投身自制教具工作,目前已成功开发18项自制教具成果。”
城西区科学学科结合青海省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积极探索自然教育及科学教育融合发展。
陈秀妍说:“这些年,城西区教育局坚持每年进行主题探究,从纸桥建造到热气球升空、电动纸船、点亮小屋、塔台搭建,依托丰富的跨学科实践、课程融合、讲座研讨、成果分享。同时,依托常态化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更加注重以科学创新实践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开发了9类实验课程。”
“随着一批优秀学校科学教育成果集中涌现,城西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新亮点。”陈秀妍说,“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在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实验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努力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经验。”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