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保险”兜住农户钱袋子
今年4月份,北京发布近10年首个大风橙色预警,北京地区财险机构受理各险种报案上千件,估损金额超千万元;5月份,北京市局地突降冰雹,各险种报案超4万件,估损金额高达3亿元……保险与气象密切关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强度不断增加,保险市场也遭受严重损失。然而,这也恰恰显示出保险业助力社会应对气象风险的重要性。
从保险赔付数据来看,仍存在较大保障缺口。慕尼黑再保险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同时,93%的总体损失和97%的保险损失都与天气灾害相关。下一步,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化协同联动
目前,金融领域与气象领域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去年12月份,中国气象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地方优势作物、大宗粮棉油作物等保险产品研发、定价、赔付中的作用。今年4月份,《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推动农业保险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目录,研发气象指数保险和期货衍生品。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介绍,在系统谋划下,已有28个省份气象部门和5家国家级业务单位与20家保险企业开展了200多项服务合作,涉及巨灾、农业、气象指数等险种。例如,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与地方财政、海洋、保险部门联合推出海洋牧场巨灾保险,为养殖牧场提供风险保障2600万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深耕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服务,2024年肉羊投保规模增加近50%。
近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气象服务农业保险打下坚实基础。近期,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险分会联合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召开了第23期农业保险研讨会。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迪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核心技术向自主可控迈进,构建了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在气候预测方面,可提供未来0天至60天及月、季、年分灾组、分区域、多时效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监测识别、风险评估预估、风险区划产品。
去年9月份,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中气指”平台),按照气象要素建立了农业、能源、电力、交通等气象敏感型行业金融气象指数,旨在为金融及气象敏感型行业管控气象风险、趋利避害、提升决策能力等提供便捷有效的工具。今年1月份,“中气指”平台2.0版本上线,新增保险证明、风险减量等金融专区服务,能够通过金融气象指数的风险点监测和气象要素实况联动,快速定位高风险区域,为承保理赔、防灾减损提供辅助数据支撑。
不过,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张迪表示,在数据流通方面,气象部门和保险机构之间仍存在障碍,导致双方难以充分利用彼此的数据资源。在产品创新方面,现有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种类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模式,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与保险公司的防灾减灾措施还需要更加高效的对接。
探索产品创新
近年来,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业保险分会秘书长赵思健表示,天气指数保险已逐步从种植业粮食作物扩展到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对天气指数保险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的保险产品已有上百款,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农户对保险保障有较大需求,然而传统农业保险缺乏科技大数据支撑,在理赔定损时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导致理赔成本高、效率低,农户望而却步。”广东省气候中心工程师唐力生介绍,一些地区实施传统查勘定损型农业保险的效果不佳,赔付率过低,严重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于是寻求广东省气候中心重新设计保险方案。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创新研发了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橙柚及其他水果,以及蔬菜、花卉苗木、茶叶、淡水水产共计27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取代传统定损产品。“天气指数保险可破解传统保险中赔付周期长、赔付纠纷影响农户复产等难题,成为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路径。”唐力生说。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研发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中均有应用。唐力生介绍,广东探索建立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工作机制,创新构建“农业+气象+金融”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模式,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构建核心技术,遵从“一地一方案”原则,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灾种、不同生育期,合理确定保险起赔点、赔付标准,厘定保险费率,设计精细到镇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有效克服空间基差,兼顾农户、保险公司、财政多方利益,有力支撑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天气指数保险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诸多优点。赵思健表示,首先,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能够根据实际天气指数和约定天气指数之间的偏差进行统一赔付,极大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次,管理成本低,采取标准化合约,无需根据参保人的变化来调整合同内容,保险公司不需要繁琐的勘查理赔流程。再次,流通性强,因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公开化,且易于流通、转让,容易与其他农村金融服务捆绑,例如农村小额信贷等,能够满足农民多方面需求。
优化服务模式
目前,气象服务农业的领域已经起步并在积极拓展,前景广阔。熊绍员表示,各级气象部门通过供给产品技术、共享数据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多种场景服务,成为金融产品研发、应用的重要参与者,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但与此同时,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尽管已有实践应用,但还未成为农业保险的主流产品,仍存在一些阻碍其推广的因素。唐力生表示,一是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受限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一些地方采用省级制定的全省保额、保费一致的政策性保险方案,导致保额设定不科学、费率厘定不精准、天气指数与实际灾损有较大偏差,且新型特色保险品种通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政策性农业天气指数保障范围受限。目前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仅以保生产投入的成本为主,并不能完全保障实际灾损,因此需要创新“农险+”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三是天气指数保险的科普工作有待加强,农户的防灾能力有待引导和提升,协保队伍对保险产品的理解和解释不够。
唐力生建议,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实现农险与期货、信贷、担保等的联动,逐步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种植风险+产量风险+价格风险”农业全产业链保障,实现从保成本向保收入的转变。探索风险减量服务,推动重大气象灾害由“险后补偿”向“险前预警”转变,实现风险减量。(经济日报记者 杨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