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王益王家河文化小院超有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0:02:00    

农闲时节忙“充电”,松竹小院成“补给站”。

郭燕剪纸小院里热闹盈门

走进思源清居,铭记历史,不忘党恩。

根雕艺术引游人“打卡”

暮春时节,王益区王家河畔呈现出一片风光旖旎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新绿与古朴的青砖黛瓦相互映衬,别有一番趣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座座独具匠心的乡村文艺小院正悄然绽放乡村文化之花。它们以文化为犁铧,深耕乡土,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用艺术之光点亮群众的精神家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描绘着绚丽多彩的一幅幅文化繁荣、和谐的乡村新图景。

松竹书院:草木深处见书香

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拾级而上,推开竹篱笆掩映的院门,200平方米的庭院里,青松亭亭如盖,翠竹摇曳生姿,潺潺溪水穿石而过。这座由王益区委宣传部联合多部门打造的“松竹书院”,自2023年11月落成以来,已成为王家河村富有诗意的文化坐标。

松竹书院内,千余册典籍在书架上静候知音,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书页上流转,与庭院里的竹影共舞。阅览室、创作坊、研讨间错落有致,室外阅读区更是匠心独运——藤编吊椅悬于古槐之下,石桌石凳散落竹荫之间,让读书人在翻页的沙沙声中,聆听山风与流水的私语。

“松竹书院建成后,就像给我们的生活添了一抹亮色,这里特别温馨,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王益区老年大学的学员董军玲是这里的常客,她抚着《诗经》绢面精装本笑道:“每次排练完节目,姐妹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汲取知识的养分。”

周末的读书会上,农人们放下锄头畅谈“古今中外”;寒暑假的亲子活动中,孩童们在游乐中成长,尽享快乐时光;就连途经的骑行者,也会于古色古香的驿站稍作停歇,手捧一杯清茶,细细品读。据统计,松竹书院已举办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吸引参与者逾1200人次。凭借出色的影响力,松竹书院先后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

“在未来的日子里,松竹书院将矢志不渝地坚守服务乡村的初心,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松竹书院主人黄志满怀憧憬地说道。

剪纸雅韵:纸上生花绽新枝

在王家河街道的另一隅,朱漆门环叩响的瞬间,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剪纸艺术世界。这里,是非遗剪纸传承人郭艳的剪纸小院。

透过窗棂望去,一幅《绣红旗》的剪纸作品跃入眼帘,红旗上的五角星熠熠生辉,每一道剪痕都透露出制作者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与崇敬。再看那屏风之间,《二十四节气》气韵生动,就连摆放茶盏的垫布上,都点缀着《喜鹊登梅》的镂空纹样,为这份雅致增添了几分喜庆与祥和。这位被当地人誉为“剪刀诗人”的郭艳,寻常红纸经她三折两剪,便能幻化出农耕图景、神话传说乃至现代都市的流光溢彩。

每周三的传习课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学员们挽起衣袖,在郭艳的指导下,学习剪纸,传承剪纸艺术;返乡青年举着手机直播,把传统纹样转化成文创产品的设计草图;更有美术教师带着学生前来采风,将剪纸元素融入墙绘创作。

郭艳捧出作品集,指着其中一幅《以非遗剪纸作品话交安》说道:“老手艺要活在当下,你看这些独特的剪纸,不仅传承了非遗剪纸的精湛技艺,更巧妙地将交通安全理念融入其中。”

思源清居:岁月沉香载乡愁

炭科沟老村的半山腰上,由民间收藏家吴建平打造的“思源清居"静立林间,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4大系列6个展室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

推开斑驳的木门,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土改时期的油印文件泛着岁月的黄,大跃进年代的搪瓷缸烙印着红星,改革开放初期的粮票整整齐齐码在玻璃柜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红色记忆”展厅,煤油灯、马鞍鞯、军用水壶等老物件,仿佛穿越了时光,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每件藏品皆如会说话的史书。”吴建平轻轻擦拭着纪念章,感慨万千。每逢节假日,此地便化作生动鲜活的党史课堂:老党员们伫立展柜前,深情讲述往昔峥嵘岁月;少先队员则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长大后我要守护这份红色记忆”。这座由老宅修缮而成的民间博物馆,正以器物为舟楫,承载着乡愁,驶向未来。

根雕小院:朽木逢春化神奇

循着松香踏入武双虎的根雕小院,刹那间,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远古丛林。虬结的崖柏根化作了展翅苍鹰,皲裂的核桃木蜕变成垂钓老翁,就连废弃的枣树瘤也被雕琢成憨态可掬的福禄寿星。在青竹环抱的创作室里,武双虎手持刻刀,正将一段雷击木雕刻成《凤凰涅槃》。

“你瞧,这闪电留下的焦痕,恰到好处地成了凤凰身上那绚丽的羽纹,这种雕法,便是‘天人合一’的奇妙体现。”武双虎微微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对根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缓缓地介绍道。

十余年间,武双虎带出了13位徒弟。武双虎举起自己雕刻的《吉祥如意》笑道:“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

夕阳西下,王家河的文艺小院次第亮起暖黄的灯火。松竹书院飘出悠扬的古琴声,剪纸小院传来笑语欢声,思源清居的红色故事仍在继续,根雕工坊的刻刀与木头细语呢喃……这些散落乡野的文化火种,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乡村肌理。当艺术扎根泥土,当文化浸润心田,乡村振兴便不再只是经济的命题,更升华为一曲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歌。

相关文章

河南水环学院第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幕
2025-04-16 08:23:00
“AI孙悟空”亮相大阪世博会 讯飞AI虚拟人交互平台赋能传统文化新生
2025-04-16 00:03:00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王益王家河文化小院超有样
2025-04-16 00:02:00
2025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联席活动在杭召开
2025-04-15 19:32:00
助推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深汕两条美丽农村路焕新颜
2025-04-15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