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加坡企业中心主任:沪新合作非零和游戏,上海是企业来华投资第一落脚点


接受记者采访前,新加坡企业中心(Singapore Enterprise Center@Shanghai)主任黄非在与一家新加坡软件开发公司进行视频连线,“交流得非常顺利,他们应该很快会来上海,我们会协助他们在这里注册公司,计划落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
2016年7月起,黄非开始担任新加坡企业中心主任。这一机构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设立,得到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支持,为企业来华投资提供一站式商务咨询,迄今已服务了上千家当地企业。在这之中,上海始终是中心的首选推荐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的第一落脚点,且绝大多数企业的中国总部都设在上海”。

上海是新加坡企业重要“通道”
谈到新加坡企业来沪发展,绕不开2019年建立的“上海市—新加坡全面合作理事会”机制,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城市治理、营商环境及人文交流等6个领域展开交流合作,迄今已签署52项备忘录。“得益于这一机制化平台,无论在政府还是企业层面,新沪间的交流变得更密切和通畅,经贸往来频率也变得更快。”黄非介绍。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来上海的多为新加坡大型企业,如凯德、吉宝、城市发展(CDL)、仁恒等知名地产商;星展、华侨及大华等新加坡知名银行。如今,来沪的更多是中小型企业,主要涉及专业服务业,如软件服务、快速消费品、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
“比起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发展环境更加敏感。”黄非发现,新加坡企业能较快适应上海的国际化商业环境。“这里很规范,企业不用操心太多其他的事情。只要产品或服务有其特色或者竞争力,就很容易在上海取得突破。”此外,上海为外籍人员就业及其子女就学提供一系列便利,新加坡企业中心或新加坡企业向政府反映的问题,也能较快得到回应。
此外,新加坡企业很看重上海的对内对外通道功能: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同时背靠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新加坡企业既能从上海深入中国腹地发展,也可以在上海与跨国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更让企业高兴的是,随着中新两国实现互免签证,沪新间的联系也更加便捷。目前,单是新加坡航空公司一家,每周就有35个班次往返两地间。有新加坡企业管理层坦言,虽然开视频会议可以讨论业务,但企业真要下决心来上海投资,一定会选择实地考察。

企业要尽快实现“本地化”
采访中,黄非一直提到,来上海发展的新加坡企业多是“成功的中小型企业”。它们在当地少则经营了一二十年,多则四五十年,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只是囿于新加坡的经济体量及市场规模,企业在当地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很难再有更大突破,因此选择出国成为普遍共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是它们来华的热点地区。
“虽然都是国际化都市,但上海毕竟与新加坡不同,企业来之前了解的商业信息多是离散型的,或者是不系统的。”黄非坦言,如果因为水土不服,新加坡企业在上海发展受到挫折,就会影响一些计划来中国发展企业的信心;反之,能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反馈到新加坡,那么一定会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因此,新加坡企业中心为企业来沪提供“前置”服务,帮助它们少走弯路,尽快熟悉上海环境。黄非希望能协助企业“四步走”,第一步是快速落地,中心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支持下,协助企业尽快在上海完成公司设立;第二步是正常运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为其提供共享秘书、专业服务咨询等,帮助企业尽早步入正轨;第三步是实现营收,企业有了自我“造血”功能,收入能覆盖在沪发展成本,不需要母公司的“输血”。
最后一步是实现跨越发展,通过一段时间发展,使其中国公司的营收能大幅超过新加坡本土,甚至通过在华业务推动总部发展,比如实现IPO。
黄非说,在上海及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企业要尽快实现“本地化”,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加入。“外企经营成功与否,人的因素很重要,这攸关企业对本地资源的认知以及对发展环境与趋势的判断。”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出海”的新加坡企业,“走出去”的上海企业也是如此。

沪新合作共赢做大蛋糕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新加坡及东盟地区作为其出海的首选区域。东盟有6.5亿人口,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成员国发展程度不一,是个年轻且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自2013年起,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国,新加坡连续11年是中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国。
在此之中,新加坡可以发挥“支点”作用。新加坡的贸易总额是其GDP的3倍。黄非提醒记者,新加坡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同时也是国际贸易信息中心。多家全球知名贸易咨讯公司的亚太区总部设在新加坡,“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交易长期合约价格,通常会以这些资讯报告的价格作为参考。”这也为上海与新加坡在贸易领域合作创造更多机会。
至于沪新间是否存在竞争大于合作,黄非常用航运数据来作解释。从2010年起,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5年位于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新加坡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一直保持在4000多万标箱(TEU)的高位,全球排名第二。也就是说,彼此间并非零和游戏。同样的,新加坡与上海都在建国际金融中心,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合作共赢大过彼此竞争。
“如果我们能通过合作,提升两地的发展优势,一起把蛋糕做大,我相信这一定会得到两地民众的支持,这对整个东盟与中国的发展也是有利的。”黄非对此很有信心。
原标题:《对话新加坡企业中心主任:沪新合作非零和游戏,上海是企业来华投资第一落脚点》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