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振兴忙——河南安阳林州乡村变迁录
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畔,春管在即,穿越太行的漳河水汩汩涌入麦田,滋育着丰收的希望;佳节期间,游人如织,峭壁上、群山间、村庄畔,一渠清水缓缓流动,展现着乡村振兴新图景。
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困境,十万林县(今林州市)儿女,苦干10个春秋,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在建设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年岁月更迭,3000里水流不息。在红旗渠水的浸润下,林州市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甜蜜下里”田园“寻蜜”
“只要是林州人,家里长辈都干过红旗渠,这份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我们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路上前行。”日前,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奇说。
民居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田园里花开正艳、温室内硕果累累,田边沟渠流水涓涓、湖边嫩柳游客不绝……漫步下里街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
“下里街村一没有企业,二没有工头,是姚村镇经济条件最弱的村。”数年前,曹新奇在谋划村庄发展时坦承困难重重。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下里街村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了500亩田园综合体,设计水产养殖、蔬菜林果、蜜蜂养殖、研学旅游4个特色基地项目。同时,争取上级资金,建设智能大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带动人才赋能、产业兴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由以前的偏远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排头兵”。
其中,仅蜜蜂养殖一项,每年就能为下里街村村民人均增收数万元。得益于临近太行山的自然优势和悠久的养蜂历史,2023年,下里街村引进先进的蜂产品深加工设备,打造了化晶、过滤、灌装、封盖、贴标的“一条龙”物理化绿色生产线。截至目前,全村共有20余户村民投身养蜂事业,养殖规模达1000余箱,约产出蜂蜜5万公斤,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余万元。
“由于下里街村旅游资源比较好,所以我们来这里开店,对我们的销售有很大帮助。来这里旅游的人除了感受红旗渠精神的魅力,还能带走一瓶来自红旗渠故乡的‘甜蜜’。”林州玉蜂堂甜蜜下里店负责人杨双双说。
“渠畔人家”渠畔谋兴
庙荒村,坐落于林州市黄华镇太行山麓,是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落。
曾经,“庙荒、庙荒,连庙都荒”;而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最美乡村”。
走进庙荒村,只见道路两旁石屋错落有致,红砖青瓦间绿树成荫,千年皂角树下乡村善治,干净村道蜿蜒而上。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成为庙荒村最独特的风景。站在桥上,眼前是渠水静静流淌,顺渠抬头远望,太行山脉起伏绵延。
曾经的庙荒村“一穷二白”,村里青壮劳力流失,4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80多名留守人员,房屋破烂不堪,村庄面貌“脏乱差”。渠通水丰,但村庄土薄石厚,村民以何富?村庄何以美?庙荒村的答案是依托太行山和红旗渠,大力发展旅游民宿业,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2018年,庙荒村“两委”带领村民外出“取经”归来,老党员刘明生第一个表态:“别人能干成的事儿,咱也能干成!如果庙荒村没有人愿意开办民宿,作为党员,我愿意起带头引领的作用。”
刘明生拆掉自家的四合小院,投资近30万元打造了名为“红家乐”的农家小院,5个月挣了6万元。随后,不少村民纷纷建起特色民宿。
之后,庙荒村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管理运营。如今,庙荒村拥有27家民宿、农家乐,180余间标准客房,逐渐叫响了“渠畔人家”品牌,形成了一条集红旗渠研学、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宿、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游学产业链,村年集体收入达60万元。
千年皂角树旁,一户民居门前“大好河山施善政,小康岁月涌春潮”的楹联,折射出生活变化、民心所向。
“当年红旗渠是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如今的乡村振兴也要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干出来。”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
“画家村”里写生致富
“家家石板房,山山不一样。”石板岩镇高家台村,这个隐于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山高路陡、通行不便,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写生爱好者却络绎不绝。
漫步高家台村,只见门前古树下、民宿阳台上、清澈的溪流边、狭窄石巷里……写生爱好者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里不大不小、高低错落,刚好能将远处的太行山、近处的石板房等比例‘定格’进同一个取景框,对写生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创作平台。”谈到高家台村的独特写生优势,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根介绍。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高家台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里430多人搬走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200人。
人口流失后,尽管村里多处石板房已十分破败,当地村民依然保留着。“这些石板房是祖辈们用从太行山下一趟趟挑来的石板岩盖成的,保留下来,就是要提醒我们的后辈别忘记艰苦奋斗的来时路。”张海根说,高家台的“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畔每个村庄脱贫致富的法宝。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带领学生采风时,偶然发现了高家台村。古朴村落与伟岸太行山浑然一体,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高家台村宛若石头的世界。从此,高家台村写生胜地开始闻名全国。
拓展写生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动邀请省内省外各大高校美术系师生前来写生……高家台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建民宿、开饭店、办写生用品店、搞文创店,太行深处的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村里一天最多可接待3000人,依托‘写生经济’,每年能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的经济效益。”张海根说。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乡村振兴春潮涌动。截至目前,林州民宿总量已增至850余家,红旗渠人家民宿达到65家,全面建设了8个旅游民宿重点镇,持续培育了50个旅游民宿特色村。与此同时,林州市投资12亿元,建成写生基地84个,石板岩镇已成为国内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写生目的地之一。
群山万壑间,渠水流淌了60个春秋。60年间,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浇灌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40亿公斤。60年间,一渠清水不仅滋润着林州54万亩良田,更润泽着红旗渠畔老百姓的心田。在“红旗渠精神”引领下,林州从当初的一座小山城变成现在的县域经济百强县,2023年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9元,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太行山下、红旗渠畔生动展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