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经济别样红”系列观察⑥|留住“流动的GDP”
无论你身处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演唱会门票太难抢”总能成为身边朋友热烈讨论的话题。在江苏,各类演唱会、音乐节和这几天飙升的气温一样“热力十足”。张学友“60+”世界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即将启幕,四场演唱会定档苏州湾大剧院,备受关注的第十届太湖湾音乐节“五一”假期将在常州举行……多地演艺市场持续活跃,“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消费新潮流。
一场演唱会能为城市带来什么?算算经济账,业内有“1∶4.8”的说法,即门票花费1元就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的确,作为高情绪价值的“流量入口”,演唱会是放大流量红利、转化复合消费的有效利器。大到交通食宿、旅游观光,小到实体店铺、个体摊贩,演唱会的红利可以延伸至一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除了有形的“经济账”,还有无形的“文化账”。内容优质的演出通过社交媒体的放大,能够为一座城市带来可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塑造“年轻力”“文化感”等形象,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当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因同一个演出而奔赴一座城市,城市也就拥有了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消费动能的强劲密码。这种显著的“溢出效应”和“长尾效应”,使得演出经济被视为“流动的GDP”。
“流动的GDP”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很多城市纷纷争抢这条新赛道。几天前,南京围绕如何构建高品质、多元化、可持续的演艺生态体系,专门召开“演艺之城”建设工作座谈会。此前,南京已在全国首创“高品质剧目补贴”机制,积极引进头部演出剧目,吸引天南海北的观众纷至沓来。纵观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放大招”:山东宣布2025年计划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四川宣布引进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给予最高500万元激励,浙江优化演出行政审批服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可售(发)票数量限制,等等。这几年,常州在打造“青春乐都”上作了不少尝试,凭借真金白银的投入、细致入微的服务,在众多一、二线城市中脱颖而出,对其他城市颇具启示意义。
演出经济,远不止于演出本身。对城市来说,演唱会是一张盛大的“邀请函”,其号召力和含金量几何,则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打分”中。纵观当下的国内演出市场,一些地方缺乏长期主义的耐心,只想“赚快钱”,盲目烧钱争抢头部明星,却忽略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服务存在明显短板,大大影响了观演体验;有地方因出租车宰客和厕所排长龙登上热搜;有地方因举办音乐节后发生大量乐迷失窃事件引发舆情;还有多地音乐节因演出内容“注水”、买到“柱子票”难以退票、歌手假唱或严重跑调等问题,屡屡引发吐槽。“流动的GDP”固然令人艳羡,但若没有与之匹配的承载力,今日的繁花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以演出为媒,与城市同行。当下,演出经济仍在高歌猛进,有关方面的审批能否既科学又高效,城市能否应对巨大客流带来的压力与考验,文创设计能否更好地体现城市特色与品位,有关管理和服务能否跟上,比如,演出场馆外的引导标识是否足够温暖清晰,街边深夜食堂的灯火能否持续点亮,等等,值得深思。对城市而言,只有以匠心和诚意将一场演出的链条拉长为一个个可体验、可传播、可增值的场景,那些随演出流动而来的GDP,才能落地生根,生长出持久的文旅生态,做到余音绕梁、曲终人不散。
(陈立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