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朗书声倾听时代回响——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综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笔下的山河胜景,千年后仍在三晋大地回响。当诗句的墨香与高铁的飞驰相遇,当古籍的厚重与数字的灵动相融,4月25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太原落下帷幕。这场以“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为使命的文化盛会,用一场场润物无声的实践,书写了全民阅读的“太原答卷”。
多元融合 共建阅读新生态
4月24日11时38分,从太原南开往北京丰台的G610次驶出站台。到北京出差的郭毅被餐吧台的“读书角”吸引,随手拿起一本书认真地翻阅着。“没想到列车上还有书籍可阅读,出差途中看看书,感受旅途的别样美好,这大概就是现代版的诗与远方。”郭毅乐在其中。
G61次、G610次、G609次……7趟高铁列车,飞驰于北京与太原之间,这是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书香列车”。旅客可扫车厢座椅头枕巾上印刷的“书香列车云阅读”二维码,听书、看书;可前往“读书角”借阅书籍,在旅途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阅读权益保障论坛上,“无障碍阅读京津冀晋联合行动”启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地联动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中国盲文出版社与多地残联合作,推出智能听书设备等创新服务,惠及视障群体超10万人。
漫步大会现场,AI阅读助手、元宇宙图书馆等新技术场景成为亮眼的风景线,古籍数字化项目让《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典籍“活”在指尖,《山西文物日历》通过AR技术展现3D文物,吸引超10万观众体验。带着孙子来沉浸式体验的张大爷感慨地说:“这比游戏有意思,这才是我们的‘动画大片’!”
主题阅读、数字阅读、家庭亲子阅读、银龄阅读、图书馆全民阅读、阅读权益……大会期间,10余场论坛一个接一个,面向不同的读者群,进行广泛、多元的研讨交流。
如今,阅读这件事,正在变得不一样。老教授在古籍展上教年轻人认甲骨文,农民工在工地夜校读莫言的小说,妈妈带着孩子用AR绘本看恐龙……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都找到了各自的阅读方式,全民阅读新生态正在建立。
同频共振 激发城市新活力
当阅读从书页走向生活,从仪式变成日常,阅读正以无声的力量激发城市新活力。
乡村阅读“故事会”上,来自湖南、贵州、宁夏等地的农民代表、乡村阅读推广人、农家书屋管理员登上舞台,讲述自己与阅读的动人故事,诠释阅读的力量。宁夏西海固的“拇指作家”马慧娟,用坏13部手机,敲出百万字作品,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她说:“要想对世界有更好的认知,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要去读书。”农民工朱彦军白天修水管,晚上背唐诗,现在成长为文化馆的“网红讲解员”,他这样解读阅读:“一本书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改变,阅读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湖南杨花村依托“杨花书院”走出300多名大学生,文旅产业年增收超500万元。
在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上,4500平方米的书展现场人头攒动。市民李芳芬手里拿着一摞书,向同伴炫耀着:“这些是我在书展淘到的与山西有关的书,之后的读书会有可讲的内容了。”在书展现场,“阅读新时代”展区的精品图书、“旧书新知”区的珍贵古籍、“书香少年”展区的儿童读物,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驻足翻阅。“读书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我定期会在‘小红书’上分享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现在粉丝量也破千了。”市民黄艳茹开心地分享着。
在太原,1800余个公共阅读空间,“15分钟文化圈”惠及百万市民;晋祠公园里藏着24小时书房,大爷大妈跳完广场舞就能进去看《山西民间故事》;太原古县城里的太图汇通天下分馆,游客累了可以在这里歇歇脚、看看书,旅游变得更有趣……除了遍布大街小巷的书店,各类书屋还走进社区、农村、厂矿企业。
大会发布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和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时间分别为4.79本、24.41分钟,较2023年均有提升。
当读书不再只是学生的事,当图书馆比商场还好逛,当普通人靠读书改变命运,这座城市真的“活”了,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宇宙,城市也从文化传承中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此刻,城市的精气神更加具象化。
播下种子 培育文化新风尚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落幕,但其播撒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大会上,山西出台“书香专项”资金,建立“政企书盟”机制,推动阅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中国好书”发布、“山西好书”榜单揭晓……这些报告和榜单的发布,向社会展示了全民阅读工作成果。
而这场全民阅读大会最动人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数据,而是普通人因阅读而发光的瞬间——环卫工蹲在书店看书的照片、外卖小哥夜校打卡的朋友圈、山村孩子捧着新书的笑脸。当一座城市能把书香揉进烟火气里,让每个角落都有书可读、有人愿读,这便是最好的“城市答案”。
从王勃笔下的秋水长天,到元宇宙中的数字典籍;从盲文书籍的指尖温度,到乡村书页间的稻香,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诠释了“何以中国”的深意。当2500多年的历史文脉与全民阅读的浪潮交织,太原已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文化觉醒的精神灯塔——这里,每一本书都是播种未来的种子,每一次翻阅都是文明传承的脉动。
从朗朗书声倾听时代回响。未来,太原将以阅读为支点,撬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深层动力,让“唐风晋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记者 刘 涛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