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匠心耀星河——记全国劳动模范、金川集团镍钴股份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电解班班长柴国梁
走进金川集团柴国梁劳模工作室,一面荣誉墙熠熠生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模、甘肃省劳模、陇原工匠等称号,以及各类专利证书在此汇聚,无声诉说着主人的非凡成就。而这一切荣耀的缔造者,正是金川集团镍钴股份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电解班班长柴国梁。

手捧金灿灿的证书,柴国梁感慨万千:“只要把这份普通的工作干到极致,人生自会出彩。”1994年,初入职场的他从厂领导和车间老师傅口中听到这句话,正是这句质朴的话语,为他驱散了迷茫,自此开启了与电解镍、始机片、机组 “三十年共同成长” 的奋斗征程。
从文科生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冶金专家,柴国梁带领团队斩获多项国家专利,助力金川集团生产的超高纯度电解镍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为航天器装上“中国心”,为深海探测器铸就“钢铁筋骨”。如今,这位扎根生产一线的“冶炼匠人”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坚守与创新,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赤子之心。
镍海深耕 以实干淬炼匠魂
“大家可别小看我手中这块‘小不点’,它就是有‘工业维生素’之称的镍,很多大国重器的制造都离不开它。”在金川集团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柴国梁举着手中一截直径2厘米左右的镍花自豪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缺镍少钴,需要耗费巨资从国外购买。金川镍矿的发现和开采,让中国甩掉了贫镍的帽子。”
工作伊始,柴国梁秉持“人要有一点拼搏精神”的理念,确立了“沿着技术创新之路奋进,摘取镍湿法精炼领域明珠”的人生航标。
无数个夜晚,当同事们结束一天的工作,沉浸在梦乡之中,柴国梁的宿舍里却依然亮着灯。他坐在书桌前,面前堆满了《湿法冶金手册》《镍冶炼》等厚厚的专业书籍。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并没有让他却步。他逐字逐句地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查阅资料,或是向老师傅请教。每读一本书,他都认真做笔记,几年下来,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坚持。

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柴国梁整天泡在车间里。他跟着老师傅们学习操作设备,仔细观察每一个生产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设备的启动、运行到维护,他都亲自上手,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熟悉了各种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技巧,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融会贯通,学而化之,化而用之,通过勤奋学习理论知识和不断积累现场实践经验,逐步成了镍湿法冶炼工岗位上的翘楚。
2006年至2012年,柴国梁先后参与了金川集团公司镍电解三期和四期扩能技术改造工程建设,使金川集团公司镍产品综合产能达到20万吨/年,为提升金川集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艰苦卓越的岗位历练,此时的柴国梁,已从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生产班组管理者,从一个学徒成长为一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成为一名湿法电解的行家里手,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甘肃省劳模、甘肃省领军人才,湿法冶炼特级技师(冶金高级工程师)等荣誉。
30年来,他怀揣科技创新的强国梦想,牢记推动国家战略资源镍产业发展的使命,始终扎根镍产业生产一线,执着坚守,求索追梦,致力于高质量做优“中国镍”。
智破藩篱 以创新锻造精粹
柴国梁劳模工作室的陈列架上,一个改装矿泉水瓶承载着智慧闪光。2018年酷暑,面对电解液位差导致的镍板缺陷,正喝水的柴国梁突然凝视瓶身:“瓶口直径18mm,瓶底21mm,旋转角度即可调节流量!”这个灵光乍现的构想,经132次试验转化为可180°旋转的液位调节器,使产品瑕疵率大幅下降。如今这个造价不足百元的“土装置”,仍在40℃的车间里稳定运转。
新时代,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引领新发展。柴国梁作为项目研发人员参加并完成了“新型电积镍的研究与开发”“新型电解阳极泥机组”“多功能撑袋器研发与应用”“无剪切始极片的研发与应用”“永久阴极生产电解镍”等公司、厂重点项目的研发和试验工作,特别是“新型电积镍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开发出了“浸出-萃取-电积”不溶阳极电积新工艺,填补了金川电积镍产品的空白。彻底改变了金川电解镍品种单一的局面,在国际国内市场为金川电镍赢得了新的品牌竞争优势。
在电解槽传统人工作业中,面对岗位人员无法综合判断阴阳极导电性是否良好,电解槽槽面上作业时人员的踩踏导致阴阳极故障,岗位人员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他以问题为导向,在参加“极板监测技术在镍电解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创新通过红外成像的图像识别及温度判断处理来实现电解槽阴阳极导电状态实时、在线监测,使电解镍划线板中烧板占比率由0.73%降低至0.45%,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3.52万元,使岗位作业向自动化、机械化不断迈进。

针对当前镍电解阳极液净化“三段”净化工艺存在工艺流程长、部分杂质在体系中循环、能耗高、加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实现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益生产,由他负责的“镍电解氯气氧化钴共沉工艺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项目2023年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高技能创新人才专项项目,给予10万元的项目资金补助。
他所在的电解班,承担着公司电解镍、电镀专用镍的生产,占公司年产量的43%。每块电解镍的生产都要经过10多道工序,40多个参数控制,才能从含镍量70g/L左右的电解液中精炼出99.96%(甚至99.97%)的高纯电解镍。在电解镍的精炼过程中,新液pH值的波动,溶液杂质离子微小的变化,甚至一粒阳极泥跌入阴极室,都将导致产品质量的降号,为此,他不断践行“用万分之一的严谨、专注、务实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达到Ni99.97%的目标”。
通过他们团队的创新,生产的高品质电解镍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在中高端用镍市场的垄断。经他手生产的高品质电解镍,被广泛应用到航天、电池、造币等高端领域。2019年,金川镍让中国硬币用上了“中国镍”,更是助力国人实现了“九天揽月、蛟龙入海”的梦想。
由他领衔的柴国梁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推进“五个一管理法”,开展职工“原创”和“创客”活动,通过他们团队的创新,攻克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工作室成立至今,共选取57个技术难题进行立项攻关和创新,形成先进操作法8项;合理化建议90条;荣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海峡两岸职工技术创新金奖一项;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个人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薪火相继 以传承孕育栋梁
“师父独创的‘望闻问切’诊断法,让我们读懂电解液的‘语言’。”90后技术主管张思洁轻抚着色谱分析仪说道。在“三段式”导师带徒机制下,这位2020年入职的高材生已能独当一面。她珍藏的笔记本扉页上,留着柴国梁的赠言:“技术参数是冰冷的,但工匠精神永远炽热。”
作为领军人才的他,在人才培养上推行新员工“三段式”导师带徒培养模式;推进班组“每日一题、每周一练、每月小考、每季度大考”人人是师父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将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复原到培训课堂开展培训,以“劳模育英才”“甘肃省新型校企师带徒”“名师带高徒”等培养方式,将5名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成厂、车间技术骨干,培养的选手连续5年在甘肃省万名职工技术比武中取得前三名的佳绩。近年,车间新增技师24名,高级技师12名,共200余名职工取得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证。
被聘任为金昌技师学院兼职教师后,自2016年起,柴国梁积极参加金昌技师学院的素质提升、课程设置征集、授课等活动;与金昌技师学院合作开发的课件《镍电解工序关键控制点》,丰富了培训资源,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被金昌技师学院网校推广使用,每年500余人受益。2023年主讲的创新立足课程《岗位创新驱动没有不可能》,入选全国总工会“五小”精品课。
面对新的起点,柴国梁却始终初心不改,他说:“为国家生产高品质电解镍,始终是金川镍冶炼人的使命担当。作为党员、劳模、工匠,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新一代的金川人,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肩负起高质量做优‘中国镍’的重任责无旁贷。”这是柴国梁对金川事业的郑重承诺,也是对中国梦的痴心守候。
30年的坚守,柴国梁在镍电解槽边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用实干诠释了一名产业工人的敬业精神,用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用传承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镍冶炼人才。
暮色为电解车间镀上鎏金光晕,柴国梁凝视着新下线的航天用镍材,金属表面倒映出他眼角的岁月纹路。从打破技术垄断到攀登纯度巅峰,从手写记录到智能监测,变换的是技术手段,永恒的是追求卓越的匠心情怀。车间长廊“匠心铸梦”的烫金大字下,这支甘肃金昌的技术劲旅,正以金属般坚定的信念,熔铸着中国智造的时代华章。
记者:刘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