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需要从精神引领、制度保障、文化熏陶等多维度综合施策。

△ 劳动最光荣。漫画:王晨
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着眼推进共同富裕,稳步增进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崇高礼赞,更是向全社会发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动员令。
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劳模精神,体现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袁隆平的稻田守望,到“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许振超的桥吊传奇,劳模精神始终是劳动模范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生动写照。
劳动精神,强调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劳动者劳动意识、劳动理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集中展示。从都江堰的千年灌溉到京杭大运河的血脉贯通,从四大发明的智慧闪光到当代高铁网络的纵横交错,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工匠精神,彰显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从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到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惟手熟尔,从青铜器失蜡法到景泰蓝掐丝工艺,都凝结着传统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极致追求。当代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对完美的执念,从高凤林焊接火箭发动机的0.01毫米精度,到李万君30多种高铁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核心动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变量。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凝聚智慧力量、引导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模大会上首次明确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应对国际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不仅需要科研攻关,更需要千千万万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劳动精神、“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提供强大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进一步激发亿万劳动者创新潜能、创造活力、创业热情,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精神传承、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全社会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珍惜荣誉、保持本色,继续努力、再立新功。”要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需要从精神引领、制度保障、文化熏陶等多维度综合施策。
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讲好“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深入宣传工人阶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党同心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职工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自觉行为,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建立覆盖职业全周期的激励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技术工人的地位、待遇和职业发展前途;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及“五小”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优化学习和关爱劳模工匠机制。支持劳模工匠再接再厉,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为契机,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文化,推动劳模宣讲进企业、进校园,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原主任)
作者:杨建德
文字编辑:张家铭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